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23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基本不会犯错误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二十三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我读: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基本不会犯错误

  对本章的理解主要在如何释读“约”的意涵。朱子《论语集注》中引了两种释读,一是“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一是“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按前一释读,“约”的意思就是俭约,是指物质生活上的简约、不奢华,即“有钱也不任性”;而按后一种释读,“约”不止指物质生活上的简约,而是包括了人在人际交换、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所有言行举止、行为价值取向都能做到节制有度,简言之,“约”在此就是指主体对自我行为有一种道德约束意识。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要这种约束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就很少会犯过失。我以为,后一种释读既更具全面性,同时也符合文本之上下文间的意义逻辑联系。

  因为,如上章所论,夫子看到了主体在诚信“立言”过程中会受到“熟人”环境和“陌生人”环境的不同影响这一情形,同样,对于远洲他乡的士子而言,他们的社会交换不仅在言语上会有过度倾向,而且在行为上也有过度任性的情况发生,这就像一些武侠小说所描写的那样,一些人练成了某种武功后就自以为可以独步天下,到处任性妄为,居不知“高手在民间”,其结果自然会很惨。是以,孔子强调,在“陌生人”构成的社会交换环境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士子尤其要懂得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为人处世要学会谨言慎行,不能冒失从事,这样才会减少错误。

  问题是一个人是如何能够做到自我约束的呢?这就涉及到主体的道德修养问题。首先,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仁爱之心,自然就会懂得自我约束,《礼记·表记》有所谓“俭近仁”之说,其实反过来也可以说“仁必俭”,因为仁者爱人,仁者懂得他人生活的苦楚,自然会在物质生活上节俭惜物以助人,故孟子曰“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民”者必定“爱物”,“仁民”者也必定懂得自我约束。其次,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李泽厚先生所谓的“情感——理性”合一结构,理性对仁爱这种情感的外露有导向、疏理作用,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主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不会失之于礼,而守礼就是主体自我约束的表现形式,是故儒家讲“克己复礼”既是讲“克己”才能“复礼”,也是讲“复礼”才是“克己”,而“克己”就是自我约束,也就是守礼。可见,孔子以“约”为修身之则实际上仍是着眼于如何去成就君子。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