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二十四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读:想清楚了再说,干起来再说
本章是夫子名言,仍是谈言行问题,足见孔子对于言德或言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当然,夫子谈论这一话题的场景肯定有所不同,而文本将之集中呈现,这表明文本编者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意涵所指,朱子在《论语集注》中引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是否为曾子门人所记,今人已不得而知,但朱子等理学家有此疑问,这说明他们认同《论语》这一文本生成的内在逻辑。我以为,从文本生成的逻辑来看,对本章的理解既要看到其能指义,也要看到其所指义。
从文本能指义上讲,朱子《集注》引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放言易”,就是讲话随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对此现象,王夫之指出,曰:“学者之病,莫患于轻。……其轻也,于言见之。当其有言,如水之流,如簧之鼓,不自知其言之便给也。”(《四书训义》卷八)言语的随便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在处事上态度不够认真,思考不够周全,这一点尤其反映了年轻人或学者身上,是以孔子认为君子说话应当嘴巴有门,谨慎一点,想清楚了再说,宁愿给人以不善言辞的印象,也不要逞口舌之快。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子女与弟子的家书中经常问:“近来是否说话慢了一点”“走路是否缓了一点”,便是告诫他们要从“讷于言”上来修养。
“力行难”,就是要做到竭尽全力去做事是比较难的。中国人有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所以难,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所做之事本身确实有难度,做成事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主体的主观努力不够有关,对此,王夫之指出:“方其有行,且前且却,彷徨瞻顾,不自知其行之退怯也。”(同上)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也是年轻人的通病之一。是以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要行动敏捷,万事开头难,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只要树立了信心,办法就总比困难多。可见,不能“敏于行”者是不可能做到“力行”的。
从文本的所指义来讲,我以为,对本章的理解还要与前文所提到的士子之“远游”处境联系起来。因为,士子们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身处他乡或陌生环境,无论是为了生存(谋食)还是为了理想(谋道),都需要得到以陌生人为主的他者的认可,是以在言语方面都有“巧言令色”的倾向,“讷于言”者并不具有被他人认同的优势。而在做事(行)这一点上,同样因为环境的陌生,士子们对于是否能够把事情做成、做好,也往往比在熟人环境中做事更缺乏信心,所以行动起来总会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心理,这些都应予以同情地理解,但是,在孔子看来,同情的理解并不等于同情地赞同,尤其对于成就君子来讲,陌生的环境更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通行天下的,何须顾虑环境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