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为政第五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读:贵族之孝在于守制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而德治的重点在于教化,教化的重点又在于家庭,因为我们作为人的存在首先都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出现的。尤其是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着直接的政治意义,是以家庭教育为儒家所特别重视,可以说儒家教育思想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孝子”与“君子”而展开的。而且,虽然“孝子”是“君子”的基础与前提,但考虑到世上并不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君子”,是以“孝子”培养更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不过,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具有“被抛”性质,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亲生父母,因而不同的人就会有“孝”的不同境遇,本章及之后的三章就是通过孔子对不同人的“问孝”的不同回答,来充分彰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孟懿子是春秋鲁国三家大夫之一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亦称孟孙,懿是谥号,属于典型的“官二代”。据《左传·昭公七年》载,孟僖子临终之前,命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礼。但是,在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着手推动他的“堕三都”计划时,却因孟懿子的阻挠作梗而功败垂成,是以后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才不列其名。
孟懿子——作为政治人物的问孝,孔子对之以“无违”。不违背什么呢?孔子并没有将具体的答案告之孟懿子,而是告知了给自己驾车的学生樊迟,樊迟其人后面相关章节再作介绍,此处要说明的是,孔子之所以不直接将答案告知孟懿子,恐怕与孔子对孟懿子这样一个有大夫身份的人的认知有关。因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局面就是由孟懿子这样的大夫们经常僭越礼制而导致的,孟懿子虽然向孔子学习过礼乐,但从他后来阻挠孔子“堕三都”改革的事实来看,他早就存心要违背而非“无违”于老师之命,所以孔子此言“无违”于礼是有明显的针对性的,即政治人物的“孝”主要体现在对制度——在当时主要是礼的遵循上。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政治人物尽孝具有比普通百姓尽孝的优越条件,但这一优越条件在用来表达孝心的时候往往有过度使用的倾向,譬如“生,事之以礼”方面,如果礼制规定父母出行只能坐大众普桑汽车(古代是根据马匹数来体现身份等级),但儿子为了让父母坐得舒适一些,并且又有条件做到的话,就可能会让父母坐奔驰汽车,这样做虽然是尽了孝心,但却违背了制度的规定,所以对政治人物而言,孝的“无违”主要不在于是否违背父母的意愿,而在如何不违背制度的规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政治人物是社会制度的创制者,如果自己带头违背制度,就会有上行下效的危险示范作用,这对于政治人物本身而言并不总是有利的。因为,以周礼为例,周礼作为一种对社会各阶层权利与义务的制度安排是“圣王创制”的产物,体现了宗法等级社会的发展要求,如果政治人物或统治者本身带头违背周礼,则意味着这一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基础已不复存在,这样会造成社会普遍地僭越礼制之风,一旦如此,作为孟懿子们又如何去维护自己不愿意失去的贵族身份以及与这种身份密切相连的权利呢?所以,孔子对于孟懿子的问孝,将答案要点放在主体在行为上“无违”于礼,旨在警告政治人物的尽孝不能走向孝行过度,其针对性不只是孟懿子一人,而是针对孟懿子所代表的那个阶层。故我以为,本章之要可概括为:贵族之孝在于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