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为政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详情

我读为政第10看透一个人的方法论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为政第十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焉?”

  我读:看透一个人的方法论

  本章承上章之旨,继续谈如何识别人才的问题,不过,相较于上章以颜回这一具体案例来谈人才识别问题不同的是,本章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的,因而其观点虽抽象而又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只有阅人无数且善于总结的人才能做到。

  “以”,旧训作“用”或“为”,所谓“视其所以”,用李泽厚先生的话来讲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论语今读》第60页)。为什么要把这一点摆在人才识别的首位呢?这是因为在上者或领导看人都有用“耳朵”看人的通病,常为巧言令色所惑。试想一个想上进或想上位的人怎么可能会在你面前汇报或进言的时候会讲一些你不喜欢或明显有违公正原则与事理的话呢?在领导或师长面前尽量将自己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是政治文化的常态。因此,看人不能只“听其言”,而是要“观其行”。

  但是,仅“观其行”还不够。因为,行为也是有迷惑性的。这一点诚如王夫之所云:“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四书训义》卷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因而为了取得领导或师长的信任就有可能做点好事,甚至有时还有像王莽那样相当长的时间做好事的可能性,至于他内心想法是善是恶则一时无法判别。所以,“观其所由”就是指要观察他之所以如此行为的内在动机何在,不要为其某种“政治秀”与“公益秀”的面具所惑。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

  当然,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能做好事,不管其内心想法如何,我们都可以肯定他是个好人或君子,但是,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是如何可能的呢?特别对于为上者或师长而言,你如何去判别你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个会做一辈子好事而不做坏事的人?孔子认为,判别的方法就是“察其所安”,“所安”,即所乐也。这就是说,一个行善的主体若从动机的角度看会有两种情形,一者是功利论的,一者是道义论的;若从精神境界的角度看也会有两种情形,一者是“应做好事”,一者是“爱做好事”,“应做好事”者只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道德自觉,但做好事的过程并不快乐,而“爱做好事”者不仅对做好事有“应然”性自觉,而且做且只有做好事才是快乐的。如果从做好事的效果来看,只有以助人为乐者才可能真正做到一辈子做好事,而助人为苦者是不可能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对此,王夫之指出:“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同上)

  综而言之,本章为孔子的识人之道,它包括了从人的客观行为(所以)、主观动机(所由)和精神境界(所安)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不可或缺,而且孔子指出,用这种方法论识人,效果是“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即基本上可以透视一个人的全部,就像在显微镜下一样没有什么可以隐匿的。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