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为政第十一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读: 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要去从政
本章是大家所熟悉的夫子名言,主要是讲“故”与“新”之间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历史学的维度看,就是要通过去了解过去、历史去指导现实、预知未来。重视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这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大特征,孔子所创立的以“经”治“史”之儒家史学传统就是基于“温故而知新”这一样历史理性。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温故”,就是“所学能时习之”(《论语正义》),“知新”,就是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温故知新,可以说是儒家教育学的重要传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看,上述对“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只能代表一种对文本“能指”意义上的理解,因为,文本编者之所以本章置于此处,肯定是“意有所指”,而这种“所指”之义什么,又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看。如前所述,本篇以“为政”为主题,而前两章主要是论人才的选拔问题,可以说文本是将孔子打扮成了“组织部长”的角色,而孔子所谈人才识别的方法论也应是他作为“组织部长”的经验之谈。那么,这种经验之谈是从何而来的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是由历史经验的总结而来。
当然,学习历史不只是对当好“组织部长”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治理的方向把握有着十分积极资政价值。“可以为师矣”,“师”,在此文本语境中应当作政治导师来理解,而政治导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就是要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此,我们首先必须重视“故”,因为,“故”虽在时间上为过去,但过去的并一定是“旧”的或“坏”的,王夫之曰:“故者,皆先觉之所示”(《四书训义》卷六),“故”是以文明的形式已“长”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以“温故”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和对话活动,即它不只为了了解过去和历史,而是为了理解我们的现在和自身,如果“温故”只是一种“习故”,一种“记问之学”(同上),则其所知有限,更无“知新”之可能,当然不足以为人师,亦不足以为政。
故曰:为政者必自“温故”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