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为政第十七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读:权力越大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
这一句又是大家所熟悉的孔子名言,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呢?我想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解读。
一是孔子作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一生的主要精力在教育,而且其教育方式又具有民主平等的色彩,经常与弟子们就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是以就会碰到主体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去“求知”才可能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与质量这个问题。前面孔子曾谈到过“学”“思”关系时就注意到了有一些人自恃聪明,以为什么都知道,觉得自己了不起,有一种因知识的自信而产生的傲慢。殊不知一个人的已知一方面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才可能变为知识,另一方面相对于永恒、无限的世界而言,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而未知或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得多这一客观事实恰恰是我们人存在的本真状态。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为自己之已知所骄傲,则其求知必定有限,因此,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知,且只有有这种知的人才是真正的求知者。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对孔子这句的通俗化诠释。这是本章文本的普世性意义所在。
二是这句话有具体的所指,即孔子是专门针对自己的弟子子路而言的。由,姓仲,字子路,是孔子门弟子的勇者型代表,也是孔门“十哲”之“政事”科代表。子路在《论语》文本共出现过四十次,而本章是他第一登场。关于子路其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详细记载,其事迹之多除子贡外没有其弟子可与之相比,这里我们只讲《史记》对他的个性描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子路性格粗鄙、直率,他成为孔子学生的过程有点不打不相识的味道(“陵暴孔子”),他成为孔子学生后,可能因为这种性格牲特征一时难改,所以求知时“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四书训义》卷六)的情况,故夫子是言是有针对性的,是一种“因材施教”。且从《论文》文本的记载来看,一句“由,诲女知之乎!”,话说得很重,把孔子对子路的严厉态度跃然纸上,即令今之读者闻之也莫不汗颜,可以为我们学人的“警句”。
三是这句话还另有所指,即它是针对“为政”者而言。因为,从“为政”视域的文本阐释学角度看,子路本人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事”家,但“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的现象并不是“好勇”之子路一个人才具有的毛病。事实上,无论古今,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官当的越大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知识就越多。不仅要掌握政治话语权,而且还要掌握知识话语权,这是中国仕官文化的重要传统,即使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官员热衷于“博士”加身,希望把自己打扮成“学者型官员”等等现象,就是证明。但恰恰是这种知识政治化的仕官文化传统,使得知识的权力化过程导致了一种可称为政治领域中的知识傲慢现象,以至于产生了“权力就是真理”的知识形成逻辑,故夫子是言也是对这种强权逻辑的严厉批判,可以说是儒家知识政治学的纲领性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