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学而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学而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学而篇 >详情

我读学而第10道德教育之案例教学法的经典案例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学而第十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我读:道德教育之案例教学法的经典案例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二人皆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智者”型代表,名气和影响很大,后文再说;子禽之言见于《论语》者有三,由中可见他属于孔子学生中的“好学者”之一。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如何理解此章与“上下文”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宋以来,对于《论语》之《学而》一篇的理解多是从彰显孔子“务本”思想的角度来着眼的,事实上《学而》一篇各章之间的语义逻辑联系确实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编辑学宗旨,但唯此章之“上下文”关联不甚明显,而历代注家对此章的阐释也不是基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其关注点在于孔子的“闻政”方式上,而未看到孔子这种“闻政”方式的“上下文”意义关联。在前两章中,孔子及儒家从关注君子人格的养成再到关注社会良俗的形成,旨在突出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教化方式特点,而本章仍然是沿着这一思路来谈道德教化如何在政治领域展开,旨在突出夫子的道德人格魅力对形成良好政风的正能量作用,是道德教育之案例教学法的经典教案之一。

  我们知道,“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定位,而春秋之际的政治生态环境又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较后世更多的机遇,周游列国以求闻达于诸侯乃是当时诸子百家“争鸣”方式的主要路径选择,这一点儒家也不例外。但是,在诸子周游列国的政治参与过程中,“闻政”即对政治信息的了解是诸子参政的必修课之一,因为“闻政”不仅是参政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君主政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使得政治信息的获取并非易事,甚至还有掉脑袋的政治风险,这一点正如清代学者刘宝楠所说:“君所自擅者谓之政,常不欲使人与闻之,况远臣乎?……今之人求以闻人之政,不知其身且将不之保,《韩非·说难》是已。”(《论语正义》)那么,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干七十余君虽不遇,但也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安全回到了父母之国,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参政秘诀呢?这恐怕也是孔子后学所关心的问题,子禽之问实际上就表达了这种焦虑。

  在子禽看来,“闻政”有“求”闻其政与“与”闻其政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是自己主动向当政者了解政治信息,这种有求于人的闻政方式所获得的信息量以及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已如上述,于此需补充说明的是,子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求于人者必自屈三分,于其人格尊严有很大的损伤,换句话说,这种闻政方式对于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与坚持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考虑到不得不“子见南子”(《论语·雍也》)的政治生态,这种“求”闻其政的方式又是诸子参政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而如何保持人格尊严的同时能够实现与闻其政的政治诉求,这确实是当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子贡给出的答案是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即老师的闻政方式是为政者主动来告知,而为政者之所以主动来告知,是因为老师的言动威仪体现出了“不干人之政”的“诚”意(《论语正义》)。若将此章与第八章孔子所讲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联系起来看,子贡所言夫子五德实际上是对孔子“不重不威”思想的延展性诠释。因为,如前所述,君子外表的“重威”并不是一种假道学式的装腔作势,而是基于内在的“忠信”之德所散发出来的人格尊严魅力,本章子贡则对君子的这种内在之德的养成作了更全面地阐释,如“温”,是指温和热情而言,意即君子与人打交道时能够做到和颜悦色,给人以亲近感,这种品质的养成与主体是否仁爱之心有关;“良”,是指心地善良而言,意即君子与人交道时无害人之心,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这种品质的养成与主体是否有坦诚同情之心相关;“恭”,是指庄重恭敬而言,意即君子与人交道时既能做到自重又能尊重他人,这种品质的养成与主体是否有平等之心或一视同仁之心相关;“俭”,是指节俭自制而言,意即君子与人交道时能做到有礼有节,朴素无华,既不自贬又不张扬,这种品质的养成与主体是否有是非廉耻之心相关;“让”,是指谦逊不争而言,意即君子与人交道时能做到谦逊有礼,小事礼让他人,大事当仁不让,这种品质的养成与主体是否有宽厚平和之心相关。于此,还需指出的是,以上五德虽各有所重,但彼此又互相关联,不可分割,这一点诚如王夫之所言:“其温也,即其良也;其恭也,即其俭也;其让也,即其温良恭俭者也。”(《四书训义》卷五)同样,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看,本章之意涵与前面两章之旨也有着“上下文”的逻辑关联。而且,本章之所指虽然在君臣关系层面,但就其能指的意义而言,夫子之五德又何止适用于政治领域,举凡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应遵守之,它具有普适的伦理价值与意义,故文本将子禽之问安排在此,仍是站在“学而”即教育学的角度来“务本”,旨在通过对孔子闻政方式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一点诚如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所言:“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圣人之德感天下之人心者,不易知也”,但通过对圣人闻政时所表现出来的“德容之美”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圣人的“过化存神之妙”,是以“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四书训义》卷五引谢氏曰)可见,本章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法,虽然这一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子贡的智者形象,但子禽的问题意识才是最具教育学意义的。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