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10 “好人为什么不一定一生平安?!”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十

  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我读: “好人为什么不一定一生平安?!”

  伯牛,是冉耕的字,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孟子甚至认为他的“德行”可排孔门弟子首位,其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东汉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足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不过,由于受文献资料不足的限制,今人对伯牛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论文》文本中有关他的具体事例记载也仅本章一回。

  事情是这样的: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视他,从窗子外面拿着伯牛的手,就知道伯牛快不行了,于是不无惋惜地感叹曰:看来是活不成了,这真是命啊!这么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

  关于孔子为什么不进屋探视伯牛?旧说认为这是礼制的要求,今人则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认为是伯牛之病不宜近距离接触,我则以为,“自牖执其手”,是描述夫子关爱弟子病情心切,隔老远就把手伸出来了,而弟子有感于先生之恩,但又无法行弟子之礼,只好隔着窗户把手伸出来,以示对先生的尊敬。这就是说,隔着窗户握手,这是事实,但事实的背后却凝聚着先生对弟子、弟子对先生的深厚感情在内。故此次握手完全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最有名且最有情感意义的握手,可名之为“诀别之握”。

  “诀别之握”之后,夫子的惋惜之言显然不是对伯牛讲的,因为只要稍微有点人性,都不会当着病人的面说“你快不行了”之类话,更何情深似海的师生之间呢!夫子所言应是离开伯牛之后对其他人讲的。从所讲的内容及语气来看,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无奈地承认伯牛快要死了这一客观事实;二是把伯牛之死的原因归结为命中注定,无可逃避;三是对德福悖论或“好人命不长”现象深感困惑,夫子连续叹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意思,不是“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什么样的病!”,而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人会得这么重的病?!”或者说“好人为什么不能一生平安?!”所以,夫子之叹积淀了他对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德福悖论现象的不满情绪在内。

  还有一层意思包含在文本上下文的联系之中。上章谈到闵子骞不仕季氏时曾指出他有老庄“逃跑主义”的嫌疑,这种嫌疑同时也意味着闵子骞少了一点挑战现实的担当精神,其洁身自好的选择中也不无保全生命的考量,但伯牛之死告诉他:既然生死由命,既然“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那么作为儒家弟子就应该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孔子所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我想,文本将伯牛之死一事安排于闵子骞不仕之后,看似毫无上下文意义联系,其实未尝不可以看作是孔子劝说闵子骞最终接受季氏所遗差事的理由所在。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