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11孔颜之乐是儒家应对“德福悖论”现实挑战的道德宣言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十一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读: 孔颜之乐是儒家应对“德福悖论”现实挑战的道德宣言

  前文已经说过,本篇的上半部分是孔子对颜回的“怀念篇”,其主旨是:“向颜回同志学习,成为冉雍同志那样的人。”为什么?颜回确实优秀,是贤者,是圣人,值得大家学习,但孔子又强调,向他学习可以,却不希望大家像他那样英年早逝,而是希望像冉雍那样健康地活着,毕竟冉雍是颜回复活的替身,是活着的学习榜样。

  前文已述,颜回是“好学”的典型代表,他的“好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就学习效果而言;一是“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就学习过程而言的。而本章所讲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仍然是讲他的“好学”精神,是就其学习境界而言的,而这种学习境界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过,儒家所特别推崇的这种“孔颜乐处”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快乐学习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主要不是指快乐地学习知识,也主要不是指获得知识的快乐,而是指实践道德知识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般人所不能领会到的。因为,道德知识的实践对主体而言总是意味着“义利之辨”,也就是要时常面对道德原则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处境,譬如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三月”如果是实指的话,也就是一年的一个季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个人要做到“不违仁”是非常难的,因为你总得生活、过日子,当然,如果你经济条件好,没有衣食之忧,邻里关系处理好,工作的单位没有同事间的尔虞我诈,你当然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有条件做“好人”,谁不乐意?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之所以难,就难在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可能生活在“伊甸园”中,而总是生活在“名利场”内,生活在各种矛盾的纠缠之中,因而一个人的道德实践就无时不面临着“义利之辨”的考量,譬如颜回,他就没有做“好人”的条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每天吃的是“便当”“盒饭”,喝是生水、冷茶,住的是棚户区的板房,这样的日子换着任何人都会要“不堪其忧”,哪还有快乐可言,就算你自己个人可以是叫花子穷快乐,但你总还有家人,他们会让你快乐吗?是故,我认为,要说颜回完全没有为自己的穷日子苦恼过,那是不可能的,只是颜回他能够在“百为万感交集之下”做到了“未尝舍此而纵其心以逐于私利”(《四书训义》卷十),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快快乐乐,这就更不容易了。所以,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看,本章也是对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的最好诠释。

  从文本上下文的联系看,上章是讲伯牛之病,本章讲颜回之贫,儒林中的两位“德行”科楷模都没有因“德”而“福”,这种德福悖论现象是儒家知识分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而本章所彰显的孔颜之乐就是儒家应对这种挑战的道德宣言。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