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雍也第十四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我读: 要重用哪些不爱走后门、不刻意巴结领导的人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称,因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而被迫离开鲁国,是南方孔子学说的传播者。
澹台(Tán tái )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初见孔子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就没有收为弟子,后经子游才推荐才知道他是个人才。澹台灭明学成之后,前往南游学到了吴地,时跟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是儒学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才干和品德在各诸侯国也影响甚大。
本章所载是他为武城宰(县令)时的事:一次子游来看望先生,汇报完治理武城的情况后,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发现了什么人才么?子游答曰:有个叫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何谓“行不由径”呢?朱子《论语集注》曰“径,路之小而捷者。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也就是说,澹台灭明这个人不喜欢“走后门”“打小报告”来投机取巧,也不喜欢借口“汇报工作”而有事没事往领导家里跑,凡事必出于公,也必按正规的程序来办理。应该说澹台灭明这样的“公务员”是践行行政伦理要求的典范,而子游之所以特意向夫子提到这一点,原因恐怕是春秋的官场亦如后世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流行以“讲人情”为价值取向的各种“潜规则”。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公事就不到领导的办公室来“汇报汇报”,逢年过节不到领导家里“走动走动”,领导会对你有怎样的印象?“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为简。”(《论语集注》引杨氏曰)领导至少会认为你这个人办事不够灵活,对他不够尊敬,而这样的人是进不了领导的“圈子”的,当然也就难有提拔的机会。领导用人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人和对自己忠心的人,你不找机会多汇报、多走动,领导怎么可能熟悉你,不要以为把工作干好了就一切OK了,就坐等领导来提拔你,如果你那样想,只能说明你对中国的官场太不了解,想法太天真了。所幸的是,澹台灭明碰到了一个“好领导”,所以才有后来的成就。
从上述对话可知,孔子对于为政首先想到的是用人问题。没有人才是干不成事业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发现人才?这就是一个古今难题,正所谓“良驹易得而伯乐难求”,因为即使圣如孔子也有以貌取人而失之子羽的时候,更何况常人呢!而子游能通过子羽他不走后门、不巴结领导而发现他是个人才,这说明只有领导干部坚持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真正的人才才不会被埋没。
从文本之上下文联系来看,成就“君子儒”是本篇的主旨所在,而以冉雍为榜样的“君子儒”即从政之儒士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选人用人的组织路线问题,子游所为表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