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20“乐之者”是以此为乐且乐此不疲的人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二十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读:“乐之者”是以此为乐且乐此不疲的人

  这是夫子名言,也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教学心得体会。

  上两章讲培养“君子儒”首先要懂得“质”或人性的价值,而本章则强调要懂得“文”或知识的价值。如何才能懂得“文”或知识的价值呢?当然得靠后天的努力学习,而学习知识,孔子又根据学习的主动性来划出了三个层次或三种境界,即“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

  所谓“知之者”,就是指懂得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如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道理,从而发愤努力学习。可见,“知之者”对学习的主动性是基于一种理性认知,特别是在“困而知之”的境遇下,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明显强化,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立志”问题,且无论志向之高低,都要尽可能地捕捉甚至创造“困而知之”的境遇来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志向的达成所必需的知识准备,而不是遇到困难就代替孩子来解决问题。而现在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只有“高考”这一个“困而知之”的境遇来向学生传递压力,形成了一个“不刻苦学习——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不会过上好日子”这样一个逻辑链条,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表现为一种对外在沉重压力的反弹或应付,因而其所学的知识内容都是“应试”性的,超出“应试”需求之外的知识都成了“多余”,这一状况若不改变,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好之者”,是指爱好学习的人。如果说“知之者”的学习主动性是基于理性,是因为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好之者”的学习主动性则源自于他个人的兴趣,而兴趣又源自于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其实,我们人来到世间,对外在的陌生世界都充满着好奇心,都有了解这个世界的兴趣与愿望,可以说都是天生的“好之者”,只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好奇心大多被压抑或转移,以至于我们现在需要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就会愿意去学习相关事物的知识,这种基于感性需求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者本身而言就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不仅其学习的过程是轻松的,而且其学习的效果也是显著的。譬如一个人喜欢狗,则他对学习有关狗的动物学知识就很感兴趣,尽管有的动物学家并不一定喜欢养狗,但喜欢养狗的动物学家的学术造诣肯定要比不喜欢狗的动物学家要高——如果不考虑智商因素的影响的话。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保护、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所谓“乐之者”,是指以学习本身为乐的人。“知之者”的学习主动性源自于理性,“好之者”则源自于感性,虽然后者近于“乐之者”,但也有不足。为什么?因为,兴趣固然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有积极作用,但兴趣又是一种不稳定、非恒久的心理状态,譬如我们对某个魔术非常有兴趣,但当我们了解到该魔术的“奥妙”之后就会有索然无味之感;再如有的同学对弹钢琴感兴趣,但面对每天两个小时的练习任务,弹钢琴的兴趣就慢慢没有了。因此,要让一个人的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就必须进入另外一种学习境界,这就是“乐之者”。我认为,“乐之者”与“好之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好之者”的兴趣维护靠“我”,而“乐之者”的兴趣维持靠“人我”交融,这就如两个湖南人,“好之者”只能体会到放了辣椒的菜的快乐,而“乐之者”既能体会到吃辣椒的快乐,也能体会到吃其他菜系的快乐,因为菜的不同做法有不同做法的“美”,能够做到“我”之所“美”者与“他”之所“美”者共融,不亦乐乎!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理性的介入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言之,“知之者”注重理性,“好之者”注重感性,“乐之者”则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二是“好之者”所享受的是学习结果的快乐,而“乐之者”所享受的更多是学习过程的快乐,这如同两个爱打麻将的人,“好之者”赢了才快乐,“乐之者”输赢都快乐,因为后者所享受的是打好每一把牌的快乐,至于这把牌是否“糊了”并不重要。孔子认为,只有体会到学习过程本身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也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之”字作为代词既可以指“立德”之事,也可以指“立功”之事,还可以指“立言”之事,无论何事,从学习的角度讲,“乐之”为上。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