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21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二十一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我读: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上章孔子的“不如”之论只是讲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未涉及到人的资质或智力问题,但智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又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所以文本安排本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或资质有上、中、下三等,但在这里只讲中等,为什么只选择“中人”为题呢?我想原因恐怕是社会上“中人”居多的缘故,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人”即平均化的智力水平者总是人口中的大多数,而“上人”和“下人”只是少数,所以,把“中人”教育好了,也就是抓住了社会教育的主要矛盾。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其“中人以上”实际上是包含了“中人”在内的,如果说60分“及格”为“中人”之下线,则“中以人上”就是在60分——85分之间的人,有25分的向上跨度,可塑性很强,所以要对他们讲稍微高深一点的知识或道理,他们不一定全明白,有可能处于似懂非懂之间,但只要他们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总会有搞懂的一天,历史上和现实中笨鸟先飞而取得成功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皆不在少数,即是证明。至于“中人以下”即60分以下的人,如果你对他们讲高深的知识或道理,那是对牛弹琴,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讲一些他们能够听得懂得的知识或道理省事管用。

  由上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语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之心。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