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22懂得“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的做人道理;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境界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二十二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我读:懂得“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的做人道理;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境界

  前面几章讲如何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其角度是教育学的,那么,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文质彬彬”的君子又当如何呢?“文”与“质”的道德体现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仁、知合一。

  问题的提出者樊迟第一次出现在文本中是以孔子的车夫身份登场的(见《为政》),那次还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而这次则以2号主角身份登场,所提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即知与仁。樊迟首先问:何谓知(智)?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怎么对待老百姓,另一方面怎么对待鬼神。在对待老百姓问题上,孔子认为要“务民之义”,务者,事也,“务民”者,为人民服务也;义者,宜也,“务民之义”,是指要尽可能地做老百姓认为合乎道义的事。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该认识到:义在人间,真理掌握在群众手里,知识分子不要以为多读了几句书就以为掌握了真理,就看不起老百姓,就可以自以为是地指挥大家干这干那,如果大家不听指挥,就认为大家是在瞎胡闹,等等。恰恰相反,人民群众的智慧才是最大的智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道义才是最正当的道义,所以知识分子应该放下身段,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呼声,以民为本,急民之所急,这样才可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可能干成事业。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把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怎么称得上智者呢?!中国传统哲学以“知人”为重心,“知人曰哲”,夫子论知,斯之谓也。

  在对待鬼神问题上,孔子认为要“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是无神论者,他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事实上处孔子那个时代,不要说祖宗崇拜非常发达,原始巫术文化也十分流行,因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宗教信仰问题属于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之一。那么,如何对待鬼神同如何对待百姓一样是当时所有思想家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它反映了思想家对“形上”或“超越”问题的一种思考。所以,尽管“知人曰哲”是儒家文化的传统,但要“知人”就不能不“知神”,因为“人”是相信有“神”存在的存在,与“神”打交道是当时“人”的日常事物之一。应当如何与鬼神打交道呢?根据历史的记载,自商代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国家在对待鬼神问题上有着重鬼轻人的倾向,这种倾向到周代虽有所改变,但遗风犹在,如祭祀仍被当作国家之大事,孔子及儒家也十分重视祭祀的意义,尽管周代的祭祀主要以祖宗崇拜为主,它是周代社会制度合法性构建的组成部分,但是,为了个人私欲而“非其鬼而祭之”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十分普遍,对此现象孔子亦多有批评,强调要“敬鬼神而远之”,即尊敬鬼神而又不能太过亲近与迷信,尤其是不能耗费过多的财力以取悦鬼神,以及把人事完全寄托于鬼神。如果说“敬鬼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主体的道德信念力,那么主体的道德实践自然会“远鬼神”,或者反过来讲,主体是为了“尽人事”的需要才去“敬鬼神”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以为“敬鬼神”之后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人的努力了,那就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我认为,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天职”观念有相近之处,即把“尽人事”看作是荣耀上帝或鬼神的职责,或者说通过“敬鬼神”而赋予“尽人事”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综合言之,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就是“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但孔子为何把这种道德要求称之为“知”呢?其实孔子所谓之“知”就是“知道”,即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就是我们应知的做人道理,只是很多人不明白也做不到这个道理。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也就是仁者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思。孔子这样来解释仁,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从“用”而非“体”上来解释仁(见《论语别裁》),我以为,除此之外,还要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即要与上面孔子论“知”相联系。因为,如上所述,孔子所讲的“知”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的意涵就是“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而欲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准备,若无这种思想准备或精神境界,“为人民服务,努力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孔子如此释仁,实际上与他如此释知相联系的,所谓仁知互补,斯之谓也。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