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雍也第二十三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读: 仁者之“寿”不只是指“寿比南山”,而且是指“有限的生命活出了无限的意义”
本章仍然是讲仁知关系问题,不过角度与上章有别,上章孔子是着眼于政治领域来讲仁知之“用”,本章则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领域来讲仁知之“美”。
首先孔子以山、水来比喻仁、知,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即仁者和知者在对自然的态度上有着不同的意趣指向,大自然在这种意趣的观照下获得了人文的意义,因而乐山、乐水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譬如水,就不再只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可流动的液体或物质组成的元素之一即五行之一,而是有着灵动、绵密、包容、谦虚等人文内涵的符号,老子所谓“上善若水”之“善”更多地关注了水之“德”——包容、谦虚,而孔子所谓“知者乐水”则看到了水之“善”的另一面即水之“智”——灵动、绵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将文本对知者的三个描述即“知者乐水”“知者动”和“知者乐”连为一个逻辑整体来看,即知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灵动、绵密的特性,因而“知者动”即聪明人思维活跃而严谨,处理事物既讲原则性,也讲灵活性,无可无不可,很能把握事物的度,因而处理复杂事物起来得心应手,攻无不克,是工作中解决难题的高手。正因为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知者乐”即聪明人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当然,有人说智者亦有烦恼,智者的烦恼是在难得“糊涂”,在孔子评价宁武子时所说的“其愚不可及也”,聪明人装糊涂、装傻,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做不到这一点,又怎么算得上聪明呢?
再如山,“自然人化”后的山便不再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而是崇高、慷慨、厚重、笃实、静穆等人文内涵的象征。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之所藏,莫不予之,山有“生生”之德,有仁者爱人的仁慈;山的厚重、 笃实亦如仁者之诚也。正因为仁者“乐山”,所以“仁者静”即仁者如山不言高,胸怀宽广,宁静而致远,庄严肃穆而生机盎然。仁者如此平和宁静的心境既可以使人“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又可以使人忘记时间的存在——“不知老之将至矣”,在时间的存在中扩充生命的长度,从而使有限的生命活出了无限的意义,这就是“仁者寿”之“寿”的两重意义中最重要的一重。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这里以山、水来喻仁者、知者,并没有要区分出高下的意思,而仍是强调要动、静结合,仁、知互补。只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论述角度,确给我们平添了几分美感,以至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