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24社会变革必须重视“软势力”建设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二十四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我读: 社会变革必须重视“软势力”建设

  前面几章是围绕着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展开,从人性关怀,到因材施教,再到仁知互补,由抽象到具体,由方法到目标,层层递进,文本上下文的逻辑联系较强,而本章则讲齐国社会变革的方向问题,似乎与前面的主题不相恰,如何理解它们的上下文逻辑联系呢?我认为,前面各章讲“文质彬彬”的君子培养其侧重点在个体教育和学校教育上,是“老师”对“学生”讲的,但是,一个人能不能培养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涉及到君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影响问题,这如同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下海”之声,校园里如何可能保持一张平静的书桌呢?其实,当时鲁国的社会环境与此也有相似之处。因为,在夫子之世,尤其是在齐鲁大地,由于齐桓公所推行的改革具有“从简尚功”(《论语集注》引程子曰)的功利主义“霸道”色彩,齐国实现了首霸春秋的政治梦想,而与之相邻的鲁国由于相对保守,国力已与春秋大国明显不相称,这种“齐强鲁弱”的政治格局使得当时许多人认为鲁国应该向齐国学习,如果不向齐国看齐,鲁国的前途是堪忧的,换言之,“重礼教,崇信义”(同上)的“鲁国模式”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很显然,作为人们学习榜样的“齐国模式”恰恰是儒家君子教育的“反面教材”,而身居鲁国的孔子为人们未能意识到“齐国模式”的不利影响而深感忧虑。所以,夫子是言与其说是为齐国的社会变革指路,不如说是为鲁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担忧,为君子教育所需的社会环境发愁。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而环境更可以改变人,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这就是文本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所在。

  “齐一变,至于鲁”,朱子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论语集注》)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虽然使齐国实现了首霸春秋的政治梦想,但在孔子看来,齐国还不具备实现“王道”政治的软势力,而与之相比,鲁国虽然国力弱小,但鲁国“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同上),也就是说鲁国的硬势力虽比不上齐国,但在软势力方面却优于齐国,具备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可能性,所以,齐国要变,就须向鲁国学习,重建“重礼教,崇信义”的传统,改变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而鲁国要变,不是向齐国学习,而是要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统优势,大力推行仁政,这样才可以“鲁一变,至于道”即实现“王道”政治理想。

  由上可知,孔子是以“王道”政治为政治文明的理想形态,而欲实现这样一种政治理想,必须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偏废其一,尤其是不能忽略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晚年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原因就在于此。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社会变革理想及其实现路径确实有复古主义的色彩,但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是有启示意义的。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